假日抽空看了RENT「吉屋出租」的電影,而前一陣子,先是在TICC看了舞台劇,因為感受深刻,所以對電影版也有一番期待。

我不想比較舞台劇跟電影在技術或表達上孰優孰劣,因為在TICC看舞台劇,位置不前不後,雖然可以清楚感受演員在舞台上的動作跟聲音,沒帶望遠鏡的我卻無法看清楚表演者的神情,還滿可惜。看完表演,覺得台上所有演員都是才華洋溢表演者,就我一個看舞台劇的新手而言,由衷覺得很棒!!

而電影的長處,當然就是透過運鏡順暢表達每個畫面,由於RENT舞台劇是一景到底,這是它的特色之一,但觀眾需要更多想像力來豐富故事,就這點來說,電影則可以盡情發揮,連帶之前舞台劇未能清楚看清表演者神情這點,也得到一個很好的依歸。我想對普羅大眾而言,大銀幕畢竟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(而且電影票才兩百多元..)

當然,說實在話要比較舞台劇跟電影的感覺,我想大概就像看伍佰唱現場 和 看dvd全影重現一樣,各有不同的感受。


幾個看過電影的朋友,存有些許不同的意見,認為故事裡音樂鋪陳的部份量太多,或者是對於少資主義的過份灑脫不以為然…

就音樂而言,我想畢竟這部戲原本就是齣舞台劇,音樂本是主軸,我也明白這並非一般電影的呈現方式。一般人比較不能接受的部份,是認為某些稀鬆平常的場合,這群人到底還在唱個什麼鬼?  可能因為自己看過舞台劇先給洗了腦,覺得這種方式滿忠實呈現原創,並不會很突兀。換個角度想,如果現實生活中,也能充滿著歌唱,不也是件好事??

其次,少資主義對抗金錢追求夢想的部分,很多人不以為然,沒有本錢還對夢想這回事高談闊論??

MARK不是沒有實力,在劇裡你也可以看到他為了糊一口飯簽了契約;

COLLINS在MIT任職,卻因為理念不合而被開除…

要做自己想做的事,要為五斗米折腰,要變成世俗眼光下的平常人,故事裡才華洋溢的每個人走在切割夢想與現實的菱線上,但有夢想的人想做的事不一定符合現實世界的潮流,能掙錢才得以正當化,變成是一種迷思。國片 " 無米樂 " 會受到觀眾喜愛,絕對不是導演在拍攝前就事先期待的,他們夫妻貌不驚人,做著自己認為覺得有趣的事,拍他們認為值得發想的題材,能不能得到什麼實質利益,已經是其次。

其實在劇中也不全然是那些為了夢想而活的人,像mimi就是work for living,只是像這樣一份工作,在夜店裡大跳艷舞,到底一般人能接受的程度跟界線在哪兒??難道dancer就該被人鄙棄??

基金經理人和路邊賣熱狗的大叔;醫生和街頭賣藝的藝術家;機長和計程車司機;奧斯卡金像獎導演跟A片導演…

為什麼我們要用比較的心情替他們分等級??


肚子餓的時候,基金經理人會像熱狗大叔那樣幫你弄份熱騰騰的餐點?? 

假期中的午後,你想欣賞令你賞心悅目的默劇表演,還是醫生精湛的開刀技術??

早上趕不及公司打卡,有辦法叫機長開飛機載妳過去嗎?? 叫計程車吧妳!!

寂寞難耐的夜晚,李安的斷背山只會讓你感覺人生更BLUE吧…



各行各業都有存在的必要,重點不是社會地位不是身價,而是態度。



待續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nice21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